English

再现英烈的风貌和业绩

1999-06-22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肖连兵 李志强 我有话说

5月8日,新华社记者邵云环、本报记者许杏虎、朱颖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用导弹袭击我驻南使馆中壮烈牺牲。5月12日,三位烈士的遗骨回到北京的当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第十四条规定,国务院决定:北京天安门、新华门、人民大会堂、外交部所在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所在地,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所在地,新华社澳门分社所在地下半旗志哀。

为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直观地再现给广大人民,光明日报社和新华社、中国革命博物馆及华北制药集团公司等单位的有关同志们团结协作,在短短两个星期内就完成了烈士遗物征集和整理、各类图片的翻拍和制作、社会各界悼念活动纪念物的征集、挑选及布展等工作,展地面积达2000平方米,展品近五百件。6月8日开展以来,每天观众络绎不绝,许多人将此一展览视为学习烈士的课堂。

纷至的展品

早在烈士牺牲当天下午,本报总编辑王晨主持编委和各部门主任会议,要求报社同志化悲痛为力量,用实际行动向烈士学习,同时,一定要搞好各种形式的宣传和报道工作,让全国人民了解我们的烈士,并将此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内工作的一个重点。据此,国际部在布置报道许杏虎、朱颖事迹的同时,已在考虑如何扩大对两位烈士的宣传,于是产生了举办烈士展览的设想,并开始与有关方面联系。

中国革命博物馆(下简称“革博”)于5月10日分别向新华社、光明日报社发了慰问电。第三天,“革博”馆长夏燕月委托办公室主任张贵成代表“革博”全体员工向本报和新华社牺牲烈士遗像敬献花篮,并提出收藏烈士的遗物,还希望与本报和新华社等单位共同举办关于烈士的展览。国际部领导经与张贵成磋商,认为我报与新华社、中央电视台、“革博”及华北制药集团公司合作是适宜的。5月20日,有关各方汇集“革博”,一起开了第一次会议,共同做出举办三烈士展览的决定。

5月24日,上级批准了这一展览。自此,筹展正式开始。本报国际部成立了展览专门小组。在新华社,党组成员、秘书长何东君召集了由邵云环烈士所在的《参考消息》编辑部牵头的部门协调会,指示社内各部门要为展览开绿灯,提供一切方便和支持。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马自树、郑欣淼批示:“积极支持‘革博’尽快搞出一个展览。”

今天的事件就是明天的历史。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公然违背国际法的基本准则悍然袭击我驻南使馆,杀害我同胞的野蛮暴行,立即激起全国人民的最强烈抗议。由于这一事件发生得十分突然,人民群众在抗议活动中制作的标语、横幅、签名长卷等直接反映和揭示事件发生时国民心情的物品,具有相当重要的文物价值,不抓紧搜集就有散失的危险,在筹办展览初始,这成了压在革博同志心中的一块沉甸甸的重负。

自5月8日起,烈士昔日工作过的光明日报国际部、新华社《参考消息》编辑部成了全国人民关注、关心的热点和焦点。各种慰问电、慰问信雪片般从四面八方飞来,许多读者还亲自创作和制作了实物,来缅怀烈士、寄托哀思。这些人民的情绪、态度,本身就是这一历史事件、历史过程的组成部分。截至5月底,本报国际部共收到各界来电数百份,来信超过2000多封,还有不少实物直接成为展览中的精品。

三个没想到

已在“革博”从事文物工作12年的陈禹,自始至终参与文物征集和整理工作。他深有感触地用了“三个没有想到”来概括自己的感受:以往征集文物时,觉得自己像个商人,这次却无任何单位和任何人谈及钱字,没有想到;三位烈士的遗物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从数量到品种能如此丰富,光明日报社和新华社同志工作效率之高,没有想到;全社会对三烈士的一片真情和投入程度,没有想到。

5月13日,尽管广大人民抗议列强暴行的高潮还未过去,“革博”就已在《北京青年报》上刊出了征集文物的消息。事件还在进行当中,“革博”文物工作者已开始公开搜集文物,这在该馆历史上还是头一次,应该说这也突出地反映了一个国家级博物馆的文物意识、实力和魄力。贝尔格莱德时间5月7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袭击我驻南使馆,自发生的那一刻起,北约就已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5月14日晚,清华大学的同学们将一件签满名字、带有黑色靶心标志的T恤衫送给了“革博”。当时,陈禹手捧这件珍贵的文物激动不已,因为这件满载着当代大学生抗议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暴行的正义之声的T恤衫,就是一件历史的载体,是中国人民历来就反对战争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的物化。

墨盒和手稿

在文物陈列室,一个刻有“英灵昭日月,浩气荡千秋”的錾铜墨盒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精湛的刀法、巧妙的构思,人们很难想象这件制作工艺复杂的作品竟出自一位高中生之手。它的作者叫郭京雷,是北京十四中高二的学生,小京雷九岁时,拜了一位九十高龄的老先生为师,始攻錾金。因为有温度上的要求,从5月16日一早起,经过一天一夜不间断的制作,5月17日清晨才完成。小京雷委托妈妈将其专门捐赠给“革博”。能馆藏这样一件有着特殊意义的珍品,大家都觉得非常难得。

李永昌的《不屈的尊严》词曲手稿也被选为展品并收藏。这是“革博“第一件收藏反映共和国大事的作曲手稿。最初,李永昌看到征集消息时,因山东老家有急事,委托朋友把手稿转交给“革博”。“革博”的同志考虑到从《挽歌》到《不屈的尊严》这一创作过程本身就鲜明地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心境,构思典型,因而提出希望将创作过程中所有手稿一齐收存。远在山东的李永昌得到通知后,立即返京。“革博”如愿以偿,得到了作者创作全貌的三份手稿,其中,第一稿上有明显的贴痕,这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李永昌将第一稿词曲贴在某处反复斟酌的情景。为使世人能更充分地了解和认识这一文物的意义,“革博”又提出请李永昌补附了一个创作说明。当馆里提出报酬问题时,李永昌拒绝了;请他在贵宾册留言时,他也拒绝了。李永昌当时情绪很激动,握住“革博”工作人员的手哽咽着说不出话来。作为一个普通的正义的中国人的代表,李永昌已经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一个赤子情怀。

谈到此次筹展,中国革命博物馆馆长夏燕月说:“我们这次创造了一个筹展奇迹,通常举办同等规模的展览最少也得需要几个月的准备时间;在文物挑选上10∶1的比例,即从十件物品中能选出一件有价值的文物已属不易,而这次各类馆藏文物入选比例之高实属罕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